首页 | 公司概况 | 党建思政 | 教学管理 | 教师队伍 | 团队建设 | 研究生教育 | 科研工作 | 员工工作 | 成人教育 | 实验室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正文
2014-2015第二学期《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2015-11-06 10:56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名称及总参考学时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总参考学时:54

2、课程性质

现代汉语是小学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改革、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小学教师服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员工将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和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掌握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培养员工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3)提高员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他们从事教学工作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好基础。

4、教学任务

1)使员工系统掌握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及技巧,纠正错误读音。

2)使员工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知识,准确理解和解释一般词语,识别和评改词语运用中的不规范现象。

3)使员工能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辨析词性,分析句子,评改语法错误。

4)使员工能掌握言语修辞的技巧。

5、教学方法

1)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强的科目,因此,在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必须有相关的练习配套,充分利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让员工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

2)针对学员实际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员是在职教师又是成人的实际情况,他们在以前的学习阶段已学过现代汉语方面有关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在重点的掌握和学时的安排等方面,作适当调整。

6、作业布置:四次作业,一次小组作业,三次个人作业

7、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现代汉语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2、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3、掌握方言的内涵及形成原因,了解方言文化;

3、激发员工热爱现代汉语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汉民族共同语”、“方言”等基本概念

2、掌握现代汉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现代汉语的含义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

(四)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

二、现代汉民族方言

(一)现代汉民族方言的分布

(二)现代汉民族方言所蕴涵的地方文化解读

 

作业布置:1、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哪些特点?

        2、谈谈对本地方言的认识。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刘宏:《方言入教材,这个办法不算赖》,引自http://hlj.rednet.com.cn/articles/2005/08/731757.HTM

4、沈锡伦:《中国文化与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章  语音1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语音的特征;

2、掌握声韵母的发音方法;

3、掌握轻声及儿化音的变化规律;

4、具有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言的能力,能说好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1、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并能正确发音;(难点)

2、准确拼读声韵母;

3、读准轻声与儿化音(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数]12学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基本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与元音、辅音

(二)音节与声母、韵母、声调

三、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作用

(二)汉语拼音方案内容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二、容易相混的声母

(一)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

(二)n l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二)复元音韵母

(三)鼻音韵母

二、压韵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基本概念

(一)声调

(二)调值

二、普通话的声调

                            

                            第五节         音变

一、轻声

(一)什么是轻声

(二)变读轻声的规律

(三)轻声的作用

二、儿化

(一)什么是儿化

(二)儿化韵的发音

(三)儿化的作用

三、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二)“一、不”的变调

(三)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董绍文:《语音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4、汤幼梅:《现代汉语“零声母”的本质特性及理论定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42144

5、王理嘉:《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阐释》,《语言文字周报》

                  

 

 

   第三章   汉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汉字的文化内蕴;

2、了解汉字的产生历程及形体

3、掌握汉字的构造方式

4、体会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汉字文化

2、掌握汉字的构造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时数]6学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文字概说

一、汉字的产生与作用

(一)汉字的产生

(二)汉字的作用

二、汉字文化

三、汉字的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和结构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二、构字方法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陈正治:《有趣的中国文字》,台湾诚品书店

 

 

第四章        词汇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准确辨别语素及掌握其分类情况;

2、了解中国词汇文化;

3、了解惯用语的分类;

4、能准确使用惯用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同形异素现象;

2、认识词、语素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词汇概说

一、词汇的概念

二、语素

(一)语素的概念

(二)如何确定语素

(三)语素的分类

(四)词、语素和汉字的关系

 

            第二节       熟语

一、成语

(一)成语的来源

(二)成语的使用

二、惯用语

三、歇后语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吴予敏:《论传统的语义诠释》,《文学评论》,1998年第3

5、马春玲:《谈惯用语的比喻性》,《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

                  

                      第五章       语法21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标准,了解各类词的用法;

2、了解单句的特点,能准确划分句子成分;

3、具有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并能准确修改病句;

4、理解单句与复句的区分;

5、掌握分析复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划分词类的标准及其类别的分辨;

2、句子成分的划分;

3、掌握病句类型并具有正确修改的能力;

4、复句分析

[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员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意培养员工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课内课外相结合,逐步提高员工运用语法知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教学时数] 21学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一)语法具有概括性、生成性、相对稳固性和民族性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二、语法学

                   第二节       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二、实词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区别词:

(五)数词

(六)量词

(七)副词

(八)代词

(九)叹词

(十)拟声词

三、虚词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语气助词

四、词的兼类和活用

(一)词的兼类现象

(二)词类的活用现象

                          

第三节   单句

一、句子、单句和句子成分

(一)句子

(二)单句

(三)句子成分

二、主语和谓语

(一)什么是主语和谓语

(二)主语的构成

(三)谓语的构成

(四)主语类型

(五)谓语类型

三、宾语

(一)什么是宾语

(二)宾语的构成

(三)宾语的类型

四、补语

(一)什么是补语

(二)补语的构成

(三)补语的类型

(四)补语的书面标志——“得”

(五)补语的位置,补语和宾语的分辨

五、定语

(一)什么是定语

(二)定语的构成

(三)定语的书面标志——“的”

(四)多层定语

六、状语

(一)什么是状语

(二)状语的构成

(三)状语的书面标志——“地”

(四)多层状语

七、独立语

(一)什么是独立语

(二)独立语的类型

 

第四节 单句常见的语病分析

一、成分残缺和多余

(一)成分残缺

(二)多余

二、成分间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当

四、结构混乱

第五节   复句

一、复句概说

(一)什么是复句

(二)复句的构成

(三)单句和复句的区分

二、复句的类型。

(一)联合复句

(二)偏正复句

三、多重复句及其层次分析

(一)什么是多重复句

(二)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四、紧缩复句

五、复句运用中常见的语病分析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张海铭:《论现代汉语词兼类现象的成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

6、金立鑫:《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第六章        修辞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修辞的含义

2、能熟练使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修辞格的理解与使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知识范围]

                     第一节        概说

一、修辞的含义

二、修辞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交际的目的

(二)重视语言环境

 

                   

                    第二节         修辞格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二)比喻的基本类型

(三)灵活多样的比喻

(四)比喻的作用

二、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二)比拟的类型

(三)比拟的作用

三、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二)借代的种类

(三)借代的作用

(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四、双关

(一)什么是双关

(二)双关的类型

(三)双关的作用

五、反语

(一)什么是反语

(二)反语的作用

六、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二)夸张的类型

(三)夸张的作用

七、拈连

(一)什么是拈连

(二)拈连的种类

(三)拈连的作用

八、仿词

(一)什么是仿词

(二)仿词的种类

(三)仿词的作用

九、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二)对偶的类型

(三)对偶的作用

十、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二)排比的类型

(三)排比的作用

十一、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二)反复的类型

(三)反复的修辞作用

十二、顶真

(一)什么是顶真

(二)顶真的种类

(三)顶真的作用

十三、回环

(一)什么是回环

(二)回环的类型

(三)回环的作用

十四、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二)设问的种类

(三)设问的作用

十五、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二)反问的类型

(三)反问的作用

十六、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阅读材料: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一民:《现代汉语》(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张炼强:《修辞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上一条:2014-2015学年《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
下一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儿童文学》教学大纲
关闭窗口

推荐一个正规滚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